曾几何时,供销社于我而言,恰似一根情丝,千丝万缕,紧密交织,牢牢缠绕,只缘我生于供销之家,这份情,如烙印般深深刻在心底。
父亲乃是供销社的一员,就职于社办工业厂矿。1958 年,父亲毅然投身工作,始终坚定地奋战在体力劳动的最前线。他出身贫农家庭,却凭借敢于挑战繁重劳动力的无畏勇气,赢得了工厂领导的高度赏识。这不仅成功解决了城镇户口问题,更为整个家庭带来了命运的转机。随着岳阳市县的正式分家,父亲所在的工厂划归到县供销社管理的下属工业企业。自此,我们一家四口吃上了令人称羡的商品粮,正式成为了供销社人。
在那段计划经济体制主宰的岁月里,物资供应全然依照计划有序安排,大米、肉、蛋、布等等,无一不需要凭票证才有购买的资格。年少的我,何其幸运,得以享受着国家计划经济的庇护,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,过着衣食无忧的安稳生活。父亲仅上半天班,下午便忙于装货,虽是卖着苦力,但我们一家相处温馨和睦,其乐也融融。就连当时在银行工作的王嗲,都毫不犹豫地调入父亲所在的企业。只因那时的供销社福利优厚,工资待遇令人满意,单位不仅分配住房,就连水电费也皆由单位一力承担。
父亲退休后,哥哥顶职,从供销社子弟华丽转身,成为了供销社职工。哥哥一向勤勉努力、积极上进,一路从普通职员稳步走进供销社机关,历经办公室科员的磨砺,晋升至办公室主任,最终荣任供销社副职。
而我当年也通过招工进入供销社,只可惜身处乡镇基层。我没有哥哥那般顺遂幸运,踏入供销社不久,便遭遇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,各行各业纷纷放开,计划经济体制下风光无限的供销社,无奈失去了垄断行业的尊崇地位。资本积累颇为微薄的供销社,仓促迈入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之中,可谓是危机四伏。
回首这段历程,供销社的兴衰,恰似一部波澜壮阔、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。它曾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熠熠生辉,璀璨闪耀,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坚实稳定的保障;而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滚滚洪流中,遭遇重重严峻挑战,历经深刻变革。我们一家作为供销社人的典型代表,亲眼见证了这一切,心中既有对过往辉煌的深切怀念与无尽自豪,也怀揣着对未来的殷切期待与美好憧憬。那曾经的荣光,是父亲辛勤劳作的累累硕果,是哥哥拼搏奋进的有力见证,更是我永生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。虽历经兴衰起伏,但这份深沉厚重的供销情怀,始终如参天大树般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,成为家族世代传承的精神纽带,永不褪色。